隨著全球氣溫逐年升高,夏季變得越來越炎熱,人們對清涼舒適的需求也愈發強烈。在這種情況下,涼感噴霧成為了不少人的心頭好!特別是在運動後、戶外活動中或是炎熱的室外環境下,涼感噴霧能夠瞬間帶來降溫的效果,讓人倍感舒適。但市面上涼感噴霧種類繁多,成分各異,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,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涼感噴霧?使用時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?
👉🏻 延伸閱讀:一次搞懂 UPF / SPF / PA+ 防曬係數的不同!買防曬衣物、防曬用品不再困惑
涼感噴霧是什麼?
photo credit: Kseniia Perminova on canva
人體表面的溫度會因為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增加,特別是在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下或劇烈運動後…涼感噴霧是一種專門設計提供即時降溫效果的產品,它通過快速蒸發皮膚表面的水分,並結合薄荷醇、酒精等成分帶來的涼感,讓使用者瞬間感受到清涼和舒適。有些涼感噴霧既可以直接噴灑在皮膚上,也可以噴在衣物或空氣中,帶來即刻的降溫效果。
涼感噴霧為什麼有效?
涼感噴霧能夠迅速降溫,主要得益於其中的一些關鍵成分:
photo credit: Zbynek Pospisilon canva
涼感噴霧常見成分 1:薄荷醇
薄荷醇是涼感噴霧中最為常見的成分之一,它能夠刺激皮膚上的冷感受器,使人感覺到涼爽。薄荷醇的作用機理類似於寒冷天氣中皮膚感受到的刺痛感,它通過與皮膚上的TRPM8冷感受器結合,模擬出一種「涼爽」的感覺,儘管實際上皮膚溫度並沒有真正下降。
涼感噴霧常見成分 2:酒精
酒精是一種快速揮發的物質,它能夠帶走皮膚表面的一部分熱量,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,還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酒精容易使皮膚乾燥,因此不建議長期或過量使用,特別是對於皮膚敏感的人群,更需要謹慎選擇。
涼感噴霧常見成分 3:蘆薈精華
蘆薈精華是一種具有鎮靜和保濕效果的天然成分,能減少曬後皮膚發紅或刺痛感,它通常用於涼感噴霧中,以抵消酒精和薄荷醇可能帶來的刺激作用。因此,含有蘆薈的涼感噴霧更適合皮膚較為敏感的人。
涼感噴霧常見成分 4:茶樹精油
茶樹精油是一種天然抗菌和抗炎成分,能夠幫助減少皮膚的發炎和不適感,特別是在長時間暴露於炎熱環境後。而且,茶樹精油還能夠帶來清新的香氣!
涼感噴霧常見成分 5:抗氧化劑
如能夠幫助修復皮膚的維生素 E,同時防止因紫外線和高溫造成的皮膚老化。在涼感噴霧中,維生素 E 的加入能夠提供額外的護膚效果,使皮膚在享受涼感的同時得到保護。
👉🏻 延伸閱讀:曬傷怎麼辦?敷蘆薈有用嗎?正確曬傷處理方法 + 如何預防曬傷
涼感噴霧對皮膚有害嗎?
雖然涼感噴霧能夠在炎熱的夏季帶來即時的清涼感,但在使用過程中,仍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,確保安全且有效地使用涼感噴霧。
photo credit: erdikocak on canva
涼感噴霧注意事項 1:適量使用
儘管涼感噴霧可以瞬間帶來清涼的感受,但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皮膚過於乾燥,特別是在使用含有高濃度酒精成分的產品時,應適量噴灑,避免長時間、大面積地使用。
涼感噴霧注意事項 2:避免接觸眼睛及敏感部位
涼感噴霧中常見的薄荷醇和酒精成分,對眼睛和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,因此在使用時需要避免直接噴灑到這些敏感部位。如果不小心接觸到眼睛,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,並在必要時尋求醫療幫助。
涼感噴霧注意事項 3:敏感肌膚謹慎使用
敏感肌膚在使用前應先進行皮膚測試,在手腕內側或耳後等較為隱蔽的部位少量噴灑,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。
涼感噴霧注意事項 4:配合其他防曬措施
涼感噴霧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緩解曝曬的不適感,但並不能代替全面的防曬。因此,長時間曝曬除了可以使用涼感噴霧外,還應配合其他防曬措施,如塗抹防曬產品、穿著防曬衣物、補充水分,全面抵禦紫外線傷害;曬後也應加以保養,避免皮膚因缺水而出現反彈性紅腫或乾燥。
👉🏻 延伸閱讀:炎夏必備!Dcard、ptt 熱門防曬外套推薦,防曬外套該如何挑選?
涼感噴霧如何挑選?
photo credit: Kseniia Perminova on canva
根據使用場合選擇
如果你經常在戶外活動,如跑步、爬山或海邊度假,建議選擇那些具備持久涼感效果且防水的涼感噴霧,這樣可以確保在長時間活動中也能保持清涼;而如果你只是需要在辦公室或室內環境中使用,那麼輕量且不黏膩的產品會更適合。
選擇合適的成分
如果你的皮膚容易過敏或對酒精敏感,應選擇那些不含酒精、添加了更多天然植物萃取物的涼感噴霧!
- 容量:50ml
- 成分:Aqua, Hydrogenated Castor oil, Colloidal Silver, Menthol
- 使用方法:均勻噴灑於欲使用之部位
- 適用膚質:所有膚質
- 製造商:前衛生醫 InnoMED
» 更多推薦:
【2024】床架推薦: 年度熱銷8 組雙人床架推薦排行榜》床架選購技巧!
給你全方位的保健提案:J&h 晶璽生技
黃冠華 | 年收破300億,紡織大廠挑戰創新管理